冰球突破门户网站

RSS订阅
  • 无障碍浏览
  • 冰球突破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福建武平持续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做示范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撰写时间:2025-07-11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潮起武平勇立潮头——福建省武平县持续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做示范

      福建省武平县是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抓起、亲自主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二十余载接力探索,武平集体林改从破冰探路到系统集成,从“四权”改革到点绿成金,为山区林区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武平样板”。

      1.0版(2001—2008年):

      敢为天下先,破冰“五难”困境

      2001年以前,由于产权模糊,农民对集体林不想管、不敢管,而村集体又管不住、无法管。作为林业大县的武平,陷入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望着青山难收益等“五难”困境。

      为破解林业发展难题,2001年6月,武平县在万安乡捷文村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捷文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作出“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的决定。当年12月30日,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拿到全国第一本新式林权证。

      群众有了自己的责任山,单家独户怎么办?武平县大力鼓励发展私营林场、组建乡镇林业协会,组织农户开展连片合作经营,同时出台了《林地林木权属流转暂行管理办法》,推动林地林木产权流转,促进林地联合经营和联户经营。

      永平镇挡风岭万亩合作造林基地,是武平县首个以林农通过林地入股方式进行合作经营建立的基地。目前,基地每亩森林蓄积量8.1立方米,林木年生长量比同区域一般造林高出30%以上。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作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要批示。2003年4月,集体林改在福建省铺开;2008年,集体林改在全国铺开。

      2.0版(2009—2017年):

      绿色崛起,筑牢生态根基

      集体林改前,武平县每年造林约2万亩,投资主体是林业部门;集体林改后,全县造林绿化面积平均每年超过4.5万亩,特别是2011年达到9.3万亩,大部分由林农、社会团体和个私企业投资。2002—2013年,全县共植树造林59.7万亩,是集体林改前2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

      为解决集体林改后生态林管护难度加大问题,武平县将生态公益林护林员由村聘村管村用改为乡聘站管村用,通过进一步整合、充实各乡(镇)的生态公益林护林员队伍,建立生态公益林连片联合保护机制,改善了护林员待遇,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乱砍滥伐林木的现象越来越少。

      同时,武平县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市场、服务、政策“五大体系”建设,构建评估、收储、担保、流转、贷款“五位一体”的林业金融服务体系,实现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并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机制、合作造林机制、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机制、林权纠纷调处等机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集体林改成果。

      武平县不断深化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先后获得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典型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等“国字号”荣誉。

      3.0版(2018—2022年):

      点绿成金,激发创新活力

      武平县持续巩固提升集体林改经验成果,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建设。在稳定林地承包经营、落实“三权分置”机制、健全林权管理服务、推进林业规模经营、完善森林科学经营等14个方面创新机制体制,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在林业金融改革方面,武平县在全国率先开展天然林可免评估直接抵押贷款、开发“普惠金融·惠林卡”金融产品并向全国推广,在全省率先开展林权直接抵押贷款。

      2021年,武平县上线全省首个基于区块链的融资服务平台——武平县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为绿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目前,平台汇集16家金融机构,提供77种专属金融产品,已成功放款4548笔、8.68亿元。

      为进一步落实林木采伐处置权,调动林农和社会力量发展林业的积极性,2021年12月,武平县正式启动集体人工商品林采伐制度改革。人工杉木用材林主伐年龄由原来的26年下调至16年,人工松类用材林主伐年龄由原来的31年下调至21年。在万安镇、下坝乡开展试点,对零星分布45亩以下的人工商品林,由林权所有者自主确定采伐年龄,实行告知承诺方式审批,鼓励30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单独编制森林采伐限额。

      4.0版(2023年至今):

      系统集成,引领高质量发展

      武平县持续深化集体林改系统集成,深入挖掘并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大力推进森林“四库”建设。从政策制定、资源调配、产业扶持等多维度协同发力,力求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效益双赢。2023年9月,武平县探索的“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实施采伐告知承诺审批”等4项措施被中办、国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吸纳。武平集体林改典型案例走进中央党校课堂。

      突出生态优先。自集体林改以来,武平县创新管绿模式,完成植树造林95.2万亩、森林抚育197.95万亩。2023年,武平县林长制工作获国家林草局激励表扬,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单位。全县现有林地面积324.7万亩,森林覆盖率79.7%。

      突出数字赋能。打造全国首个集管理、服务、决策于一体的数字林业孪生系统“e林通”,实现林政数据“一中心”、林业建设“一张图”、林资林事“一掌管”、林长护林“一秒报”、林业服务“一键享”。

      突出机制创新。建立林票运行机制,大力推进森林资源折资量化和交易,吸引多元主体投资发展林业,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全县制发林票704万元,2024年发放预分红12万余元,并成功发放首笔“林票贷”。

      突出产业发展。“武平紫灵芝”品牌价值达18.25亿元,列入“福九味”产业集群。东留镇富贵籽年产值超4.5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95%以上。森林康养旅游年接待游客347.8万人次,产值14.22亿元。

      突出产业共富。以“提质、兴业、利民”为指引,立足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三多”改革要求,以多元主体、多种类型、多层空间、多式联营、多重收入等“五多”措施为抓手,以共富林场建设为载体,示范推进全县168家规模经营主体40.99万亩林地向集约化经营,林下经济规模突破160万亩。

      20多年来,武平县持续作答“林改四问”,并不断延伸破解“树要怎么管、产业怎么兴”等新课题,山林得绿、林农得利的路子越走越宽。武平县林业局局长刘俊文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当好集体林改排头兵,持续深化改革,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深度融合、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效转化、生态美和百姓富有机统一。”(刘倩玮方容)

    【纠错】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