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 绿色答卷 | 绿富同兴做好“两山”转化大文章
绿富同兴做好“两山”转化大文章
——践行“两山”理念系列评论之一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余村考察时指出,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两次余村之行,都有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的深邃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指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提出许多新观念新论断。“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绿化祖国必须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两山”理念,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20年来,践行“两山”理念从浙江绵延至全国,成为全民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林草业是践行“两山”理念的主力军,是推进绿富同兴的主战场,也是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各地加快推进林草业发展,不断探索“两山”转化新模式,争相打造“两山”实践地,让绿水青山建得更美、底色更亮,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成色更足,使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实践证明,“两山”转化并不是简单的资源变现,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产业升级等路径,提供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绿色密码”。“两山”转化过程,是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是凝聚绿色发展力量,形成人人向绿、人人护绿、人人享绿新格局的过程;是促进可持续发展,以良好生态为高质量发展赋予动能、厚植底色的过程;是开拓绿富同兴途径,实现生态共建共享、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过程。
新时代做好“两山”转化大文章,就要锚定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目标,以提质、兴业、利民为主攻方向,坚持“三绿”并举,推动“四库”联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资本,不断拓展经济转型发展思路,推进生态产品更加丰富、绿色财富不断增加、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要注重数量与质量并重、质量优先。良好生态资源是“两山”转化的前提和基础。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国土绿化已从追求数量,转到质量和数量并重,讲科学、重规律,走科学、生态、节俭的发展之路。林草部门把高质量发展和科学绿化要求贯穿到国土绿化全过程,精准治理、精细管理,既扩面增绿又提质增效,既扩大增量又优化存量,着力提升生态资源容量。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开展生态攻坚,做大生态增量;科学开展草原修复和森林经营,做优生态质量;加大林草资源保护监管和合理利用力度,控制生态减量、盘活生态存量,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林草资源效能。
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绿富同兴。推进“两山”转化、实现林草高质量发展,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做到在保护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要坚持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把生态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把生态优势培育好发挥好。在实践中,摒弃简单化、片面化思维,防止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和寅吃卯粮等短期行为,既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过度开发林草资源、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也不能一味地强调保护而完全限制林草资源开发、放弃经济发展。要在不破坏林草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林草业支撑经济发展、联动带农的潜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壮大林草产业。
要推动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有为有效。“两山”转化的核心要义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挖掘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到改革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再到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都是为了打通并不断拓宽“两山”转化的通道。要用好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让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协同发力,调动各方积极性,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方面,由政府主导,在制度保障、政策导向上进行顶层设计,建立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损害赔偿等制度,健全集体林产权制度,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助推生态产业发展,促进林权增值、林农增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生态产品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完善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完善生态产品监测、价值评估核算、市场交易、经营开发等机制,形成多元化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主体,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生态文明建设波澜壮阔,“两山”理念实践如火如荼。“两山”理念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反哺实践,焕发出持久生命力和强大引领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持续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持续不断创新“两山”转化路径,交出绿富同兴新答卷,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刘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