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球突破门户网站

RSS订阅
  • 无障碍浏览
  • 冰球突破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我国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速完善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撰写时间:2025-09-11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全力守护好百姓“餐桌安全” ——我国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速完善

      “米袋子”充盈,“菜篮子”时令,“果盘子”鲜美。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森林食品,丰富“森林粮库”。随着我国“森林粮库”功能持续增强,森林食物已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2024年产量已突破2亿吨。更多森林食物走上百姓餐桌,成为百姓的舌尖美味。

      在践行“大食物观”国家战略引领下,我国食用林产品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质量安全体系加速完善,质量安全监测同步强化,为森林资源转化为绿色粮仓筑牢根基。

      从山林到餐桌,安全、优质、健康的森林美味正为中国人的健康生活和粮食安全贡献着独特的绿色力量。

      完善制度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

      2023年,新修订发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提出,农产品是指“来源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的初级产品”,赋予林产品质量安全法制保障。

      国家林草局持续完善制度,织密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防护网,相继印发《关于加强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2023—2025年省级食用林产品质量监测工作计划》《食用林产品监测品种指导性目录》等。

      国家林草局连续15年部署开展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已构建起涵盖食用林产品、木质林产品、林化产品、花卉产品等四大类林产品的质量监测体系。

      在食用林产品方面,2024年,国家林草局在河北、内蒙古、浙江等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核桃、板栗、榛子等38种食用林产品监测1730批次,并对林源药用植物等食用林产品产地土壤进行210批次质量监测;对浙江、福建、湖南等10个省(区)的鲜枸杞、竹笋等2种食用林产品进行195批次风险评估。

      当前,国家林草局正全面构建覆盖全国食用林产品主产区的监测网,推动各地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全方位开展创新实践。

      浙江省在铁皮石斛、黄精等食药用林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中,构建“源头管控—过程监测—终端追溯”全链条科技监管模式,利用先进设备同步检测上百种农药残留与重金属污染物。

      安徽连续4年将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纳入林长制考核,形成五级林长联动机制,先后制定印发2024年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案、计划,并安排专项资金对省级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检验检测。

      山东全面落实《2023—2025年省级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计划》《“食安山东”建设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5年)》,重点加强食用林产品农药使用管理,积极深入现场检查农药使用情况,指导种植企业和种植户做好生产过程记录和生产档案保管。省林业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连续多年被山东省食药安委评为A级等次。

      江西出台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三年行动计划、十条措施等政策文件,制定全国首部油茶产业地方性法规《江西省山茶油发展条例》。

      四川省充分发挥林粮产品特色优势,2023年率先在全国启动建设“森林粮库”,并首次以竞争性立项方式遴选出20个“天府森林粮库”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全省新增林粮经营面积115万亩、总面积突破8015万亩、产值1600亿元,较“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启动前分别增长9.6%、28.8%、25.8%。

      全面推进“森林粮库”建设,持续完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我国食用林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实现了跃升式发展。监测对象从单一品类逐步扩展至干坚果、木本油料、木本香调料、食用菌、林源药用植物等六大类30余项产品;监测指标从12项农药残留指标,提升到近40项农药残留指标和5项重金属指标;监测频率从每年监测千余批次,提升到局级监测2200余批次、省级监测约7.6万批次。

      我国“森林粮库”质量安全系数越来越高,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林草力量。

      科技赋能全链条精准监测管控

      在枸杞成熟的时节,贺兰山东麓万亩杞园绿色林海闪耀着点点“红星”。技术含量稳步提升是宁夏枸杞的一大鲜明特色,建成种质资源库、保存2000余份种质材料,成功构建枸杞资源圃、种子低温库和标本库“三位一体”保存体系。“宁杞”系列枸杞良种已覆盖全国所有枸杞产区,占我国枸杞主栽品种的90%以上。

      技术进步正在塑造新的监管模式,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渐成新趋势。

      2024年11月,广西依托林业实验室,建成了全国首个林产品综合分析测试中心,范围涵盖食用林产品及其产地环境。2025年,实现食用林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元素检测指标全覆盖。

      浙江构建省、市、县三级监测网络,覆盖全省主要林产品产区。“十四五”以来,年均抽检样品超6000批次,引入相关高精度设备检测分析质量安全与复杂污染物,抽查结果实现数字化呈现、落地上图,建成全省食用林产品生产基地质量安全状况“一张图”,对高风险区域实施重点监测或采取调整种植结构等安全利用措施。

      安徽省经济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已通过检验检测机构复审和扩项评审,取得资质认定证书,检测参数增至134项、检测标准增至36个,为风险防控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赋能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精准检测管控,实现了从山林到餐桌的全程守护。

      标准化建设推进产业提质增效

      构建完备且科学的标准体系,是食用林产品提升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始终坚持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持续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全力守护“餐桌安全”。

      广西是我国重要的食用林产品生产基地,其中,八角产量占全国85%以上,桂皮出口量稳居全球第一。为加强标准化服务生产建设,广西制定《柳州螺蛳粉原料竹笋种植示范基地建设规范》《笋用丛生竹栽培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并严格依据标准建成螺蛳粉原料竹笋高效培育示范基地1300亩。

      黑龙江根据《龙江森林食物“九珍十八品”标准体系建设规划(2024年—2026年)》,从生产源头、原料质量标准及产品标准3个方面入手,建立全过程标准体系。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合作建立品牌质量标准体系,已完成涉及保护性采集标准和产地环境系列约束性指标等34项技术规程。

      山东制定食用林产品中农药及代谢物残留量测定2项团体标准,持续做好抽检监测工作。2024年,完成板栗、苹果、花椒等11个树种4063批次抽检任务,合格率99.16%。

      立足“中国枸杞之乡”、枸杞道地产区的核心优势,宁夏繁育了全国90%的枸杞种苗,制定了60%以上的枸杞类标准,构建了枸杞产业标准、绿色防控、检验检测、产品溯源4个质量安全体系,严格把控枸杞质量。

      各地创新实践表明,标准化生产是推动食用林产品产业迈向高端化、品牌化的关键一环。从源头规范到终端检测,打造日益完善的标准体系,食用林产品的巨大发展潜力得到持续巩固。

      品牌打造激活“森林粮库”价值

      黑木耳、蓝靛果、桦树汁……今年5月,第三十四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期间,龙江森工集团、伊春、大兴安岭等多个展区内,数百种森林食品吸引众多与会者驻足参观、选购。这些森林食品成为展会一大亮点。

      “九珍十八品”是黑龙江冰球突破门户网站 创建的森林食物省域公用品牌,为了更好打造金字招牌,黑龙江制定了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在“九珍十八品”品牌的引领带动下,2024年黑龙江省森林食品产业产值852亿元、同比增长6%。

      福建重视食用林产品品牌化建设,构建了“福建森林生态产品”标识体系,重点扶持“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古田银耳”等具有质量优势的地理标志和区域公用品牌。发展食药同源产业,推进林下中药材和食用药用花卉近自然种植,培育壮大铁皮石斛、金线莲等“福九味”中药材产业发展,2024年林下种植食药同源特色药材面积10万亩。

      质量安全是品牌基石,品牌建设是价值引擎。近年来,各地以培育绿色优质食用林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落脚点,推动建立以绿色惠民为核心的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如今,“九珍十八品”、宁夏枸杞、福建笋、新疆洛浦石榴、江西山茶油等优质森林食品早已端上百姓餐桌,成为闻名全国的食用林产品品牌。

      从制度保障、科技赋能、标准引领到品牌塑造,我国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已形成环环相扣、协同发力的良好态势。

      随着科技水平提高、监管能力提升、消费信心增强,“森林粮库”功能将进一步激活,森林食品将更加丰富多样,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健康生活创造更大价值。(果叮咚李岩

    【纠错】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