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大家谈 | 依法推进国家公园与地方融合发展
海南热带雨林是我国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时强调:“海南要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对热带雨林实行严格保护,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
海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将国家公园建设列为海南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12个先导项目之一,并作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2+N”标志性工程之首,以《国家公园法》为遵循,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协调机制,举全省之力推进国家公园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健全机制,构建协同保护新格局
《国家公园法》第六条第一款及第五款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国务院国家公园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国家公园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加强工作协同,实现信息共享”。
作为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积极探索了从局省到基层的全方位协同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局省联席会议机制。国家林草局与海南省政府建立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重大问题,联合印发三年提升行动方案,合力推动国家公园建设。二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成立海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常务副组长,相关省领导和国家林草局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统筹25个省直部门和9个市县力量,及时破解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三是建立执法协作机制,创新构建“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热带雨林公安机关+属地综合执法机构”执法协作体系,海南省政府授权省公安厅热带雨林公安机关行使国家公园区域内林业42项行政处罚权,其余行政执法职责由相关市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承担。四是建立社区共建机制,设立省、基层两级社区协调委员会,推动问题协商解决的常态化、高效化,实现“园”“地”融合发展。
统筹协调,推动保护与发展双赢
在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中,如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协调是关键问题。《国家公园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国家公园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国家公园建设的统筹协调,完善支持国家公园建设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和国家公园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国家公园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构建了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为支撑、实施方案为抓手、行业规划为补充的规划体系,为科学保护与有序建设奠定基础。
一是编制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印发生态保护修复等5个专项规划,并配套制定6个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年,明确年度重点工作。二是同步编制环国家公园相关规划。依托国家公园金字招牌,省发改、旅游等部门编制印发周边区域绿色发展规划、旅游产品体系规划等,规划建设环国家公园绿色产业发展带。三是打造环热公路旅游公路。全长466公里的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于2024年底全线通车,2025年入选“全国交通与旅游融合创新项目”,串联40多处景区景点,提升国家公园“亲民性”和“可触性”。四是共同谋划实施民生项目。通过社区协调机制,推进国家公园社区环境卫生整治、生态管护员、公益林差异化补偿、地役权试点等项目。同步建设自然博物馆、生态旅游线路等,取得良好成效。
深入推进“园”“地”融合发展
“园”“地”融合发展事关国家公园内原有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国家公园建设必须破解的难题和必答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试点建设起就将“园”“地”融合作为重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生态保护第一原则,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一是建立高效社区协调机制。组建以7个分局为主体、9个市县参与的国家公园社区协调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围绕规划衔接、政策措施、项目谋划等重点工作进行协商。2024年以来,各片区协调委员均收集各类问题百余项,推动解决超90%,有效促进园地融合。二是积极化解历史遗留矛盾。完成人工林一期处置22.89万亩,支付赎买资金2.03亿元;全面完成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共搬迁459户1975人;有序推进小水电站整治,需退出的25座中已退出19座,拆除3座,其余签订退出协议。三是持续改善居民民生。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对原住居民生产生活的限制;实施社区环境整治项目,下达资金1.79亿元,惠及56个村庄;安排生态管护员231人,有效解决园区居民就业;开展非国有公益林差异化补偿,惠及农户6194户;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指南》编制,提升居民获得感。
多方合力,守护海南长臂猿家园
《国家公园法》明确,“国家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将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自然生态空间纳入国家公园,实行严格保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的全球唯一分布地。海南省始终将其保护作为国家公园建设的重中之重,多方合力破解保护难题。目前,海南长臂猿种群已由设立前的4群29只恢复至7群42只,被誉为濒危物种保护的“中国智慧·海南方案·霸王岭模式”。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省政府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海南长臂猿种群保护与恢复行动计划》《共建长臂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工作方案》,开创旗舰物种保护先例。二是实行严格管护。结合林长制落实管护责任,实行实时监控和救援指挥,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三是开展野外监测。组建海南长臂猿监测队,与科研单位合作,应用新技术开展实时视频监测试点。四是完善法规制度。结合《国家公园法》,修订《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准入管理规定》《海南长臂猿灾害预警方案》等,并组织起草《海南长臂猿种群监测技术规范》。五是推进生态修复,补植猿食植物30万余株,搭建空中索道38条,打造生态廊道。六是深化科学研究合作,成立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和专家委员会,与国内外多家单位合作,开展有关科研课题40余个。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以《国家公园法》为总纲,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国家林草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指导支持下,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双向奔赴”,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海南力量。(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