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球突破门户网站

RSS订阅
  • 无障碍浏览
  • 冰球突破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 | 以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撰写时间:2025-11-04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以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文汇

      阳光洒满校园,银杏满树金黄。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文汇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后体会颇多。他说,四中全会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全面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全会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全面推进“十五五”时期林草重点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定要努力实现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从而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

      扩大森林面积,推进荒山造林与生态修复

      陈文汇教授是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一直从事农林经济理论与政策、自然资源统计与核算、森林生态经济学等领域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陈文汇认为,这深刻揭示了森林资源的战略价值。

      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但与全球31%的平均森林覆盖率相比仍有差距。陈文汇说,我国森林覆盖率最大潜力有可能达到28%—29%。目前可用于造林的土地还有约3000万公顷,再加上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土地,总共还有4000多万公顷土地可以用来扩大绿化面积。

      陈文汇指出,在推动荒山造林中,要坚持科学绿化原则。“十四五”时期,我国在重点生态区域,组织实施了“三北”工程、“山水工程”等重大工程,持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在福建长汀,通过种草种树、封育管护、草牧沼果循环种养等综合治理措施,将“火焰山”变成了“花果山”,水土保持率提高到93.56%,森林覆盖率达79.55%。在长江、黄河流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推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将造林绿化与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目标紧密结合。“十五五”期间的荒山造林,应继续遵循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

      提升森林质量,实施科学经营与精准提升

      陈文汇认为,森林质量是发挥森林“四库”功能的关键。我国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95.02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9%,不足德国的1/3,亟须通过科学经营实现从“增绿”到“增效”的转变。

      陈文汇说,森林蓄积量每增加1亿立方米,相应地可以多固定1.6亿吨二氧化碳。以现有森林蓄积量200亿立方米为基础测算,提高到240亿立方米目标实现后,可增加固碳能力约64亿吨二氧化碳。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通过科学经营,自2014年探索林业碳汇项目试点以来,其“绿色碳库”总价值量已达千亿元级别。这表明科学经营可显著提升森林生态和经济价值。

      陈文汇强调,各地林业部门应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三绿”并举,推动森林“四库”更好联动。要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建立健全森林经营方案制度体系。针对不同林分类型,应采取差异化经营策略:对待天然林,重点实施保育保护,促进天然更新,优化树种结构;对待人工林,推进结构调整和树种优化,培育混交林、异龄林。

      强化城乡绿化,推动全民植树与环境改善

      陈文汇列举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说,我国森林资源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森林面积从第一次清查的约1.2亿公顷增加到目前的约2.2亿公顷,森林蓄积量从90.28亿立方米增长到超过200亿立方米。特别是近10年间,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32%,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2.01%。

      在陈文汇看来,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提升国土绿化质量的重要途径。全国绿化委员会出台了《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管理办法(试行)》,将尽责形式扩展到八大类。在15个省份开展了“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建立了一批“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云端植树”“码上尽责”让随时、随处、随愿尽责逐步变为现实。

      陈文汇指出,森林资源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绿化理念的深入和全民植树尽责形式的不断创新。各地应聚焦重点生态区位,全面筑牢森林生态安全屏障。如福建省南平市聚焦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全面筑牢森林生态安全屏障。这种基于重要生态区域的精准绿化策略,将更有效地提升国土绿化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支撑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

      陈文汇长期工作在林草教育一线,深刻体会到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他认为,要构建多层次林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林业学科建设,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要优化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开展增汇理论与关键技术研发。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人才优势。

      他说,乡土专家是林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国营新华林场,科技副场长等林业工作者通过科学手段选育适合防护林建设的树种,2024年为“三北”工程建设提供1000万株苗木。要建立乡土专家认证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陈文汇强调,林业学科需要与生态学、气候学、信息技术等交叉融合。要加强林草碳汇计量监测、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林业遥感等关键技术研发,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应加强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碳汇知识培训。”陈文汇说,江西省铜鼓县通过碳汇手段让生态资源变现。村民依靠家中承包的15公顷左右林地,仅“卖空气”每年就能获得2万多元碳汇收入。这种创新模式需要专业人才支撑。

      陈文汇指出,“十五五”是推动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要从追求面积增长转向面积与质量并重,从注重生态功能转向生态与经济效益协同,同时释放森林“钱库”功能,增加林业产业产值。(铁铮

    【纠错】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