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球突破门户网站

RSS订阅
  • 无障碍浏览
  • 冰球突破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人工智能赋能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撰写时间:2025-11-06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年来,生态旅游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时,生态旅游发展也面临一些困境。例如,部分生态旅游地出现旅游容量超载、环境污染等问题。一些生态旅游资源存在开发与保护失衡风险,部分生态旅游景区呈现过度商业化。生态旅游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标准化,影响生态资源效益转化和游客体验质量。

      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推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加快智慧旅游发展,培育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新场景;推动科技赋能旅游,进一步推进新技术在旅游场景广泛应用;采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市场动态监测和数据科学治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驱动力,AI技术正在逐步渗透到生态旅游的各个环节,从景区管理到游客体验,再到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因此,如何充分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中的潜力,推动生态旅游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未来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推动生态旅游业态联动与协同发展

      AI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生态旅游的核心主导业态、延伸联动业态与支撑辅助业态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发展。

      首先,生态旅游、绿色餐饮和绿色住宿等核心主导业态能够借助AI技术提升吸引力和运营效率,从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刺激消费需求,进一步推动延伸联动业态的发展。其次,购物服务、交通运输等延伸业态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实现个性化的生态友好型产品推荐与交通路线规划,提升游客的整体体验,同时基于大数据反馈促进核心业态的产品设计与服务优化,形成良性循环。第三,金融保险、医疗和文化服务等支撑辅助业态,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智能监控、远程医疗、智能语音讲解和互动式生态教育体验等技术手段,保障生态旅游景区的顺利运营并提升游客的安全感与满意度。不同业态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与相互依赖,确保生态旅游各业态的高效协同与可持续发展。例如,泰山景区通过AI智能行程规划、“泰山神启”跨维数字体验馆、登山助力机器人及智能客服等,结合“泰山云仓”一站式供应链和远程诊疗服务,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文创推荐、交通接驳及健康管理,实现体验引导消费、数据反馈优化供给的良性循环。

      催生生态旅游新场景和新服务

      利用AI技术创造新的互动方式和提升服务品质,能够提升游客的生态旅游体验。

      创造沉浸式与互动性游览新场景。通过增强现实(AR)场景重建、虚拟现实(VR)漫游、智能导览及智慧伴游等技术手段,能够将传统的静态自然景观转化为动态的、可感知的体验环境,增强游客与自然环境的深度互动,从而提升生态旅游的教育性、娱乐性和参与感。例如,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游客佩戴AR眼镜可观看叠加于实景的历史传说与地质演变动画,理解自然景观背后的文化与科学内涵。黄山风景区的“智游黄山”小程序提供720VR全景、实景直播、实景地图导览等功能,帮助游客在虚拟环境中全方位预览景区,提升沉浸式体验效果。

      提供个性化与全程化智能新服务。通过整合大数据、云计算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从游客出发前的个性化推荐、行程规划与实时导航,到游览过程中的智能语音导览、环境监测与安全保障,再到游览结束后的评价反馈、数据分析与精准营销。例如,“i游阳朔”平台通过智慧化技术覆盖游客全程出行需求,整合旅游资讯、智能服务和通知公告等功能,提供包括门票预约、民宿预订、特色美食、文创特产推荐、路线规划、停车服务和咨询投诉等全方位服务。

      赋能生态旅游景区数字化监测与管理

      AI技术在生态旅游景区数字化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是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

      智能化生态环境监测与数据采集。结合AI技术、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能够对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变化进行动态实时监测,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声、温湿度等指标。例如,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采用浮游生物自动化监测设备监测水质。千岛湖配水工程通过AR实景监控系统构建“全景一张图”指挥模式,实现远程监控与动态视频巡逻,提升管理效率。

      游客流量监管智能化。通过人脸识别、移动App、Wi-Fi定位等数据采集设备监测游客流量,并结合大数据分析预测游客流量的变化趋势,从而优化游客流动路线,避免过度集中,减轻生态环境压力,为景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例如,黄山风景区通过游玩路线拥堵情况预测、景区热力图展示、实时客流量监测等技术,智能优化游客流量。

      生态旅游景区管理智能化。景区利用AI技术整合客流、交通、设施、环境等多源数据,实现精准的资源调度和高效的服务保障,优化运营决策,提升管理效率与应急响应能力。例如,九寨沟景区通过智慧管理指挥中心整合600余个监控点位,同时利用智能调度系统优化400余台观光车的运行路线,实现高效的动态调控与交通运输管理。

      推动生态旅游多主体协同治理

      协同治理的核心在于借助AI技术,打破政府、企业、社区与游客等主体间的壁垒,构建一个数据驱动、智能协同、高效透明的治理体系。

      构建智能化的多方协作平台。通过建立基于AI驱动的多方协作平台,整合环境监测、游客反馈及各方管理数据,可以有效促进政府、企业、社区等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从而实时把握旅游市场、政策动向及环境变化,为各方快速应对突发事件、协调治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持。例如,黑龙江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的5G智慧景区系统通过集成指挥调度中心,整合文旅、公安、交通运输、气象等多部门数据,提供智慧票务、智能停车与数字广播等全流程服务,实现智能化治理,提升了政府、企业与社区的协同管理效率。

      建立智能化的生态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关系。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游客流量、环境质量及生态状况,从而精确调整生态旅游景区的开放策略,智能化引导游客流动并优化活动路线,减轻对生态脆弱区域的人为干扰。例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通过地下传感器实时监测游客踩踏模式、识别土壤侵蚀风险,并借助人工智能系统动态优化游客流量。

      建立智能化的社区参与和利益分配机制。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可以实时分析游客流量、环境影响及社区参与度,动态评估各方的贡献,确保旅游收益和环保奖励的公平分配。例如,杭州西溪湿地利用区块链、大数据及移动应用构建社区参与共建共享系统,推动周边居民参与景区管理。居民可通过社区App参与生态保护和文化活动策划,并通过志愿者平台记录服务时长与贡献,获得信用积分,兑换景区门票、餐饮优惠券等奖励。此外,西溪湿地通过社区会议和听证会邀请居民参与规划决策,并将景区部分收入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景区与社区的互利共赢。(袁媛)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