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球突破门户网站

  • 无障碍浏览
  • 冰球突破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湿地文化:水与土交织出的文明记忆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撰写时间:2025-11-17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湿地从来不只是地理名词,它是文明的摇篮,是文化的源泉。黄河三角洲的泥滩、三江平原的沼泽、鄱阳湖的草洲、红树林的海岸,每一处湿地都是一部打开的历史长卷。我们的祖先逐水而居,在湿地边缘建立起最初的聚落。水赐予生命,土承载文明,而湿地正是这水与土最缠绵的交汇。

      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在维系生态平衡、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生物栖息与迁徙网络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地球上最具生态服务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愈加重视湿地的多元价值——不仅是生态宝库,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空间,希望更多的“湿地空间”和湿地元素,出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回顾人类发现湿地之美的历程不难发现,学界有个共识:中国文化是最早关心“风景”、最早开始使用“风景”这个词汇的文化,对湿地风景的描摹赞叹,源远流长。我国的山水画、山水诗文中,歌咏赞颂湿地之美的内容,汗牛充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美,是一种穿越了三千年的纯粹、古典而深邃的美,只用寥寥八字,就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画面——流动的河水,水中的沙洲,沙洲上相依的雎鸠。没有繁复的色彩与细节,却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这是宁静、朦胧的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展现的是湿地开阔、纯净、和谐的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里可以看到构图、色彩与光影,可以听到动静与声响,可以体会到浓厚的禅意与闲适的心境。

      当然,祖先对湿地风景的涉及,多是以远观图景的角度描摹,或者在城市边缘的湖上泛舟,感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或者在稻田、池塘边歌咏“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过去人们对湿地的主流认知,和世界上其他人类早期的地理认知一样,湿地往往被视为“荒地”与“瘴气之地”。湿地,尤其是荒野湿地,与生活发生联系,让人们与其更广泛地亲密接触,如游憩开发,远晚于山地、森林与海岸景观。直到20世纪中叶,随着生态美学思潮与环境教育事业的兴起,湿地的独特景观——芦苇摇曳、候鸟翩飞、水天一色——才被更广泛深入地重视起来。于是,湿地景观、湿地旅游开始在我们的书本上、土地上、媒体上,渐次弥散开来。

      今天,湿地景观、湿地场所能够向人们提供美的体验,提供娱乐、疗愈和学习的价值,已是共识。湿地不单是“地球之肾”,海滨滩涂、河湖芦荡、稻田荷池,以及栖息其间的水鸟群落,也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的元素。

      在大学里讲授景观和旅游规划、设计相关课程的我,有幸参与过三江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等重要湿地的规划设计工作,对保护前提下湿地的游憩利用,也思考过一二。首先,我觉得可以好好总结一下我国源远流长的湿地美学思想,把从中华原典《诗经》开始,历朝历代的诗人、画家、园艺家、旅行家、哲人的思考和实践,进行一些总结,一定会有大智慧凝结析出,指导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工程与管理实践。另外,国际上的经验也值得借鉴,生态旅游在湿地保护区中的应用已有丰富经验。比如,美国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国家公园”,遵循“保育先行、体验从属”的原则,展示的是原真生态,严格进行空间和游览线路管理,严格控制船只噪音和污染,突出环境解说和自然教育,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在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的当下,借鉴全人类湿地保护利用的经验,十分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湿地景观、游憩利用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湿地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挖掘还远远不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将“梦里水乡”、古老技艺与新时代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值得人们深思。

      希望之花正在萌芽。在江苏盐城,湿地保护工作者带着孩子们辨认潮间带的生物,讲述每片滩涂的故事;在杭州西溪,研究者记录着即将失传的湿地农耕知识;在东北三江平原,学校开设了湿地文化课程……这些努力,都是在为断层的文化续脉。

      保护湿地文化,不要将它封存在博物馆中,而要让它在当代生活中重获生机。未来,若能遵循“保育为本、教育为魂、体验为辅”的原则,开展以环境解说、环境教育为核心的湿地生态旅游,通过规划建设解说步道、自然观察路径、游客中心与环境教育馆博物馆、自然学校,开发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组织环境教育活动,让国民尤其是青少年,能够直接了解生态系统结构、迁徙鸟类与水文循环,这既是游乐,也是教育,而湿地文化也在这种新的形式上得到了延续。

      让我们做湿地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者。因为保护这一片片水陆交汇的文明,就是保护我们民族记忆中最柔软、最智慧的部分。当新的曙光再次照在湿地上,我们期待看到的不仅是飞鸟与游鱼,更是一种文化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生长,如水般柔韧,如土般深厚。(乌恩

    【纠错】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