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践行“两山”理念生动实践—— 西丰县特色林草产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铁岭市西丰县位于辽宁省的东北部,地处长白山脉与松辽平原过渡带,东西宽度66.5km,南北长82km,近似三角形。寇河横贯县境中部,碾盘河由东向西流经南部。东北与吉林省交界处有东辽河作为界河。东与吉林省东辽县、东丰县两县相连,南与清原满族自治县、西及西南与开原市相毗邻,北临吉林省梨树县。地貌结构为“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
西丰县属长白山脉哈达岭余脉的延伸部分,地貌属鸡冠剥蚀低山丘陵构造,海拔最高870.2米,最低120.0米。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具有山区气候特征,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年均温在5℃左右,无霜期142天,年降水量742mm,雨量较充沛,多集中6—8月份。土壤以棕色森林土为主,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壤量微酸性,PH值在6.0—6.5之间。西丰县森林资源丰富,区域面积402万亩,林业用地25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7.81%,天然林面积143万亩。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句丽城子山城墙遗址(东北抗联红色教育基地)等旅游胜地,被誉为“东北的巴马,辽宁的小承德”,为全县林业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图为西丰县林下参
近年来,西丰县委、县政府对林下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坚持走“生态立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林下经济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全县经济的增长,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林木得到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了维护,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更重要的是,林下经济的发展让农民们看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随着人们对健康和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加,经济林产品市场呈现出多样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一些特色经济林产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同时,经济林产品的加工产业也在不断发展,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全县林下产业主要以榛子、红松、山野菜、林下中草药、林蛙为主。
图为西丰县种植的林下山野菜——刺嫩芽
大力发展食用菌、山野菜、刺嫩芽产业。以振兴、凉泉镇、和隆乡、营厂乡、房木镇等南部乡镇为重点,支持食用菌、山野菜归圃种植,建设食用菌、山野菜基地,年采集林地山野菜30吨。引进和培育优良食用菌品种,推广先进食用菌种植技术,提升产量和品质,加强对种植户的技术的培训,提高技术管理水平。鼓励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实现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加强对山野菜野生资源的保护,避免过度采摘导致资源枯竭,同时加大对山野菜归圃后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大对刺嫩芽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力度,推动刺嫩芽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榛子、林下参产业。全县榛子开发面积12.2万亩,年收入约1亿元。西丰县是“国家森林生态道地药材产业示范基地”县,全县林下参开发面积1.7万亩,建成冰砬山林下参种植基地、和隆林场林下参种植基地,年收入约2亿元。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林下参优良品种的选育、冻害及病虫害的防治。鼓励企业和合作社开展林下参地理标志、有机产品等认证、商标的申报,通过品牌建设提升西丰林下参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大力发展红松果材兼用林产业。全县现有红松林5万亩,其中已郁闭成林3万亩,预计未来五年红松面积可达10万亩,年收入约2亿元。
大力发展碳汇林。西丰县碳汇林以中幼林为主,以红松、落叶松、樟子松等生态树种为造林树种结构,以确保森林的碳汇能力和生态稳定性。目前已完成全县园地林地草地定级和基准地价制定工作,为发展碳汇经济奠定基础。全县人工林有林地面积86万亩,其中:幼龄林面积24万亩,中龄林面积11万亩,近熟林面积22万亩,成熟林面积28万亩,过熟林面积1万亩。符合可开发碳汇资源的约35万亩。结合西丰县地理环境进行估算,计入期选择20年,计入期内按照每亩每年产生0.5吨碳汇进行估算,平均每1万亩每年产生碳汇量5000吨(减排量受到经营管理情况影响,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目前CCER市场价按照75元左右预估,因此按照现行价格预估计入期内每1万亩每年经济效益为37.5万元。
大力发展林蛙。全县已开发400多条山沟,建林蛙池4000多个,看护房1000多个,发展养蛙户1000多户,林蛙存栏量近亿只,年产商品蛙3000多万只,产值近2.4亿元。
发展示范园项目。2025年春季,林业产业在林业局党委、各业务股室及林场领导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完成林业产业示范园6处。水曲柳纯林示范园1处,面积13.3亩,栽植水曲柳苗木数量2300株;黄菠萝纯林示范园1处,面积7.4亩,栽植黄菠萝苗木数量1500株;元宝枫纯林示范园1处,面积22亩,栽植元宝枫树木数量3600株;文冠果示范园1处,面积20亩,栽植文冠果苗木数量1500株;彰武松示范园1处,面积20亩,栽植彰武松树苗数量1500株;胡桃楸示范园2处,栽植面积75亩,栽植胡桃楸苗木13000株;日本落叶松和水曲柳株间混交示范园2处,面积70亩,栽植苗木数量15400株;油栗示范园1处,分两年建成,2025年播油栗种子1000斤,种子已播种完毕;2026年春季开始移栽,建油栗示范园20亩。
榛子园转型项目。2025年春,明德乡榛子园转型200亩,栽植柞树苗60000株;陶然乡榛子园转型200亩,栽植柞树苗60000株。
图为西丰县冰砬山旅游项目星谷氧吧民宿
1.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为了进一步推动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西丰县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从资金、技术、市场等多个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协调金融部门为产业发展提供优惠的信贷政策,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解决了农民用钱难的问题。同时,还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提高林下经济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此外,林业部门还加强了对市场的调研和预测,为种植户、养殖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帮助他们规避市场风险,实现稳定增收。
2.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龙头企业是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县林业局积极培育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林下经济龙头企业,通过他们的示范引领,推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些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林下经济。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促进林下经济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3.开发旅游产品,促进产业融合。扶持和引导林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林产品附加值。西丰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全县通过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开发森林旅游产品等方式,推动林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开发冰砬山森林公园森林旅游项目和城子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项目,带动全县旅游经济发展。
4.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品牌是产品的灵魂,也是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西丰县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品牌建设,通过注册商标、申请地理标志等方式,提升全县林下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县林业局还加强了对林下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鼓励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等活动,展示西丰县林下产品的独特魅力,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5.注重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是林下经济的核心要义。西丰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在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严格控制林下经济开发强度,避免过度开发和利用资源,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积极开展红松果材兼用林建设,完成红松造林4920亩。实施严格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防止过度采伐导致资源枯竭,维护生态平衡。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监管和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非法占用林地等违法行为。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治理性修复矿山213亩。同时,还积极推广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等绿色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6.加强人才培训,提升产业素质。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西丰县高度重视林下经济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邀请省农业大学教授、市林科院专家和铁岭市内的榛农专家就榛子育苗、栽植、垦复和榛子园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加强对种植户、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采取精心规划,规模发展,集约经营,坚持分类经营,分区突破,因地制宜,在保证良好的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突出经济和社会效益。鼓励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产业模式,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地方产业结构。同时,注重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林下经济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积极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为林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信息来源:西丰县林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