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践行“两山”理念生动实践—— 朝阳县:大枣富林农
一、自然地理条件
朝阳市朝阳县属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受蒙古高原干冷气流的影响,形成了半干燥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偏少,全年平均气温在5.4℃至8.7℃之间,年均日照时数为2850~2950小时,年降水量450~580mm。土壤以褐色土为主,质地以轻壤和轻粘壤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土层较厚,通气性好,保水能力强。独特的气候和适宜的土壤为朝阳大枣优质高产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
二、朝阳大枣的特点
大平顶枣、三星和金铃圆枣是朝阳县独有的3个当地优良品种,统称“朝阳大枣”。
1、鲜食口感第一
朝阳大枣全熟期含可溶性固形物42%,可食率90%以上,膳食纤维大于5%。皮薄肉厚,酥脆,酸甜,爽口,枣果色泽鲜艳,状如玛瑙,素有“北方玛瑙”之称,以独特的口感闻名华夏。
2、鲜食主要营养成分第一
朝阳大枣营养价值高,总含糖量30%以上,总酸度大于0.90%。每百克果肉维生素C含量高达300-660毫克,居“百果”之冠。
3、鲜食销量第一
目前,朝阳县朝阳大枣的正常鲜枣年产8000万公斤以上,年鲜枣销售量7200万公斤左右,占总产量的90%以上,鲜食大枣销售量居全国第一位。
三、发展概况
朝阳大枣的大规模发展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在国家和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朝阳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群策群力,调整加快大枣产业发展规定,出台大枣发展优惠政策,成立大枣开放协会,举办大枣节,制定大枣产业技术规程和企业标准,强力推进大枣产业开发工作,使全县大枣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呈几何级数增长。
特别是朝阳县根德乡,大枣文化源远流长,这个乡有远近闻名的“千年枣树王”,大面积种植枣树的历史已达到上百年。由于此地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大枣生长期昼夜温差大,土壤以黄色土为主,独特的气候和适宜的土壤为大枣优质高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得根德大枣鲜食口感好,核小肉厚,清脆香甜,酸度适中。营养成分丰富,含糖量高,而且外形美观,个大饱满,色泽鲜艳。对于朝阳大枣的盛名,2007年,中央电视台、凤凰台、辽宁卫视等都作过专题报道。目前生长着朝阳地区树龄达到500年以上的枣树王一株,整个乡大枣种植面积达到14415亩,50亩以上规模化枣园47个,大枣合作社11个,每年在9月中下旬根德乡都会举办大枣节,吸引着远近客商,线上订单曾经在当天日销量达到10000斤以上,是全县远近文明的“大枣乡”。
目前,全县大枣栽培规模已发展到28万亩,1850万株,正常年产鲜枣8000万公斤,年鲜食大枣销量达到7200万公斤,销往大连、沈阳、长春、青岛、杭州、上海、宜昌等大中城市,年产值达5亿元,仅此一项全县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四、质量检测结果
2010-2012年,朝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提供的鲜食大枣质量检测结果表明,朝阳县“国家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大枣示范区”中的大气、水源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物、氟、二氧化氮、ph值、汞、镉、铅、砷、氰化物、类大肠杆菌、有机质、氮磷钾等29项指标全部达到合格标准;鲜食朝阳大枣的感官、可食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酸、维生素C等9项指标全部达到合格标准,未检出铅、镉、砷等6种重金属和氧化乐果、敌敌畏、六六六等13种有机农药,均达到无公害大枣国家级标准。
五、品牌荣誉
1999年和2000年,朝阳县先后被国家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大平顶枣之乡”和“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称号。2002至2006年已有15万亩枣园被列入国家第五批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大枣示范区,并经有关部门连续4年检测,抽检指标全部合格,达到了无公害食品要求标准,并颁发了无公害食品标志证书。2005年被中国(国际)枣产业发展论坛组委会评为“名优红枣生产县”。2008年,由朝阳县林业局起草的辽宁省地方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枣生产技术规程》正式发布实施。2010年,朝阳县林业局主持完成的“辽西生态经济林优化模式营建技术与综合示范研究”项目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达到了国际研究先进水平,2011年分别获辽宁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予“朝阳大枣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2年,“朝阳县无公害大枣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2013年4月,朝阳县纯栋大枣专业合作社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审查批复后,正式使用国家地理保护标志。2013年9月,“朝阳大枣”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朝阳县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中国鲜食枣产业第一县”称号。
目前,朝阳县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大枣生产、管理、鲜食枣销售及综合服务体系。朝阳鲜食大枣已畅销大江南北,大枣业年收入逐年增长,大枣收入已成为朝阳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信息来源:朝阳县林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