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践行“两山”理念生动实践—— 北票打造沙棘致富新赛道
北票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自2022年起,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林业高质量发展。其中,上园镇沙棘栽植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成为林业产业发展中的亮点。
上园镇靠山屯村打造“大果沙棘”产业试点基地,采用“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林企+林农”的创新模式,规模化发展大果沙棘产业,并配套建设沙棘子产品深加工企业,有效延长林业产品产业链。
在大果沙棘产业试点基地具体管理经营模式上,林农可选择将林地经营权入股或托管于合作社。目前存在两种操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方式:一是林农自行栽植及管理,林企提供苗木与栽植技术,收益按照“合作社2成+林企2成+林农6成”进行分配;二是林农将林地经营权托管给林企,由林企负责全部栽植管理工作,收益分配为“合作社2成+林企4成+林农4成”。这两种收益方式中,村集体均占有合作社5%的股份。按6:2:2的比例分成来计算,预计每亩收益3000元,林农每亩收入1800元,企业收入600元,合作社收入600元,村集体每亩收入30元,仅这一项,村集体年收入可达15万元。
截至目前,上园镇靠山屯村沙棘栽植示范基地已与林农签订规范的《集体林权流转合同》43份,流转林地5000多亩,且已全部完成大果沙棘的栽植,基地规模初步成型。同时,辽宁一味康沙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北票市完成加工企业建厂并投产,构建起沙棘子产加销一体化运营机制。
考虑到上园镇适宜栽植大果沙棘的林地资源丰富,且现实中闲置、零散、托管、无力经营的林农占比较多,靠山屯村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并与山东一味康医药公司合作,建立“龙头企业+生态基地+沙棘产业”的经营发展模式,这一新兴产业在林业产业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极具推广价值。在尊重林农意愿的基础上,靠山屯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陆续与林农签订规范性《集体林权流转合同》和效益分成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目前,已吸引周边6个村集体中80余户有意向的林农加入合作社,沙棘栽植示范基地面积累计达5000多亩。
上园沙棘栽植示范基地推行“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林企+林农”的模式,在建设示范基地的同时,持续扩大林企规模,升级林产品加工,进一步延长林业产业链。具体管理及操作模式为:
1.林农以自愿原则,将零散、闲置、无力经营的林地资源入股或托管至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
2.两种造林模式:一是林农自行栽植,林企负责提供苗木、栽植技术,收益分配为“合作社2成+林企2成+林农6成”;二是全部由林企栽植,收益分配为“合作社2成+林企4成+林农4成”。
3.苗木培育和栽植技术由林企负责,林农承担栽植后的监管、抚育工作。
4.村集体在集体经济合作社中享有5%的股份,其收益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基础项目建设和公益事业经费补充。
沙棘初果期收益:平均亩产达250公斤,林企依据市场行情以6元/公斤的价格收购,每亩收益约1500元,扣除成本后,林农每亩可收益480元-720元。
沙棘盛果期收益:平均亩产约1000公斤,扣除成本后,林农每亩可收益2000元-3000元。
其他收益情况:沙棘叶制茶,亩产鲜沙棘茶5公斤,每公斤茶叶价格在160元左右,每亩可增加林农收益300元-400元。此外,沙棘基地建设过程中,为当地林农提供约200个劳动岗位,务工人员每年可增收2000元以上。
示范基地年可实现累计产值达3000万元,林农年收益可达2000元-3000元。综合效益分析表明,此经营模式在北票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具备良好的推广和发展前景,不仅推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林农增收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信息来源:北票市林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