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采鸟粪
本报记者刘璐见习记者方子圆
“用棉签轻轻蘸一下,再放入试剂瓶拧紧,就搞定了!”金秋时节,记者跟随省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源疫病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丹东鸭绿江口湿地的一处滩涂,学习一项特殊技能——“采鸟粪”,它的全名是“采集野生鸟类粪便样品”,为的是做好秋季候鸟疫源疫病主动预警监测。
“秋季是候鸟迁徙的高峰期,也是野生动物疫病传播的高风险期,在这个时间段采集样品,可以更好地掌握候鸟种群的健康状况,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的暴发和流行。”省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副主任张海龙介绍,“这项工作我们已经连续开展12年了,这次还特地拉上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队,两家联手,检测数据更准,心里更有底儿。”
丹东鸭绿江口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上的重要“中转站”,数十万只候鸟来这里扎堆儿歇脚,自然就成了疫源疫病监测的关键区域。
本以为“采粪”手到擒来,没想到穿装备时记者就出了岔子。“防护服的领口要拉到最上面,拉链外侧的胶条要撕掉粘牢,橡胶手套和防护服的袖口要有两厘米以上的重叠,下水裤要通过挂钩与腰带固定……”好在有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老师的详细指导,这才没有“翻车”。
采集过程更是细节满满。“退潮后,大批的候鸟会在滩涂上休整觅食,粪便新鲜又集中,正是我们采集的好时机。”张海龙指着远处的鸟群说,为避免重复采集,大家还自创了一个妙招,“每次采集后,将棉签从中折断,把尾部插在刚刚采集过的粪便点位做标记,这样就不会做无用功了。”
潮水刚刚退去的滩涂十分泥泞,踩上去深一脚浅一脚,稍不留神就会打滑,再加上防护服、长筒靴等装备的限制,更为采集增添了难度。“这次我们共有11人参与,目标是采集1000余份样本,大致要耗时两个多小时。”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样品将被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分析可能携带的病原体,为全省动物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