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是“环志”么?
深秋时节,在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救助站,一只与人手掌一般大小的猫头鹰正瞪着金色的双眼,好奇又警惕地观察着四周。今天,它即将重获自由。
金属环志记者刘璐摄
“这是我们今年6月救助的红角鸮,当时它还是个毛茸茸的幼鸟,经过悉心照料后,羽翼已经丰满,体重也达到了放飞的标准。”管理局科教中心工作人员唐连友介绍,“放飞前,除了给它测量喙长、体重、体长等基础数据外,我们还会为它佩戴一枚脚环,以便能够有机会在野外再次记录到它的生存状况。”边说着,唐连友边用特制金属钳夹起一个金属圆环,熟练而迅速地将其扣合在红角鸮的跗蹠上。
等待佩戴环志的红角鸮记者刘璐摄
拿起一枚金属环在手心掂量,记者发现,其重量很轻,红角鸮脚上的圆环更像是一枚定制的脚镯,既不会脱落,又给它留足了活动空间,不影响正常飞行与生活。
为红角鸮测量基础数据记者方子圆摄
“这枚脚环,还有一个专业称谓,那就是大家常在鸟类科普内容里看到的‘环志’。”唐连友介绍,“每年,经我们救助又重新放归自然的鸟有很多,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鸟类,我们都会为其佩戴环志。”
“环志”可是个“大家族”,除脚环外,还有颈环、翅标、旗标等标志物形式。这些环志像是鸟儿的身份证,上面刻有专属的唯一识别编号,每一枚环志的信息都会同步录入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的数据库,形成可追溯的“鸟类档案”。以这只红角鸮为例,以后如果有科研团队再次观测或者环志到它,就能进一步了解它的迁徙路线、迁徙时间、生长数据等信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环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在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者看到了升级版环志——微型卫星追踪器。当天,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隋炎佐正小心翼翼地为一只海鸥进行佩戴。
为海鸥佩戴微型卫星追踪器记者方子圆摄
“近些年来,环志的概念也在不断延伸,现在像是微型卫星追踪器、无线电跟踪器等所有现代化的鸟类追踪技术,都是广义上的环志,这类设备可太阳能充电,持续将环志鸟的飞行高度、速度、精确坐标等海量数据,实时回传到后端平台。”隋炎佐边说边打开电脑展示,屏幕上,之前环志的候鸟信息映入眼帘,它们的迁徙轨迹连点成线,清晰可见,仿佛一场连续的“实况直播”。小小的追踪器,让我们可以在电脑的另一端,陪伴鸟儿完成上万公里的壮丽迁徙。
隋炎佐告诉记者,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候鸟的迁徙时间、活动范围、繁殖地和越冬地,更精确地研究其行为、归巢能力、种群增减,以及气候变化对其迁徙的影响等内容,2010年以来,保护区还联合复旦大学在鸭绿江口湿地开展迁徙水鸟环志、彩旗佩戴、卫星追踪等工作。目前,已累计环志水鸟1551只,佩戴卫星跟踪器152只。通过分析这些追踪器回传的信息,对比近十年的迁徙轨迹,科研人员能直观发现候鸟出发时间、迁徙路径的细微变化,进而分析是否与气温波动、湿地生态环境改变相关。同时,这些信息也成为保护区制定保护策略的“指南针”,依据候鸟集中停歇的区域,划定更精准的核心保护带,避开滩涂开发、船舶通行等人为干扰,为候鸟的万里迁徙之路筑起安全屏障。
一枚枚小小的环志,是人类读懂鸟类、守护自然的“密码”,亦是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物”。作为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年来也持续用好用活环志技术,为鸟儿建立“移动数据站”,为它们的迁徙之路织就“数据网”,并用数据反哺保护区建设,让这里真正成为鸟儿安心停靠、自在启程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