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创新路 特色产业增效益

桓仁县沙尖子镇北沟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君(左)查看红松和林下刺嫩芽的生长情况。本报记者曲宏摄
本报记者曲宏共产党员杂志社记者孙宏波
11月中旬,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的田间地头、加工车间、产业园区里,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呈现一派繁忙景象。桓仁镇虎泉村的稻米加工厂内,真空包装机高速运转,新米走向市场的速度更快了;雅河乡董船营村的草莓大棚里,红彤彤的草莓一斤批发能卖65元;黑沟乡石虎子村的蓝莓大棚中,村党总支书记闫世国指尖轻点手机,就能远程完成水肥调配。沙尖子镇北沟村几千亩林地正实践着“红松+山野菜+药材”的复合种植之路。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振兴需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这些鲜活场景的背后,是桓仁县以党建为引领,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实践探索。从稻米加工到草莓种植,从林下野菜到智能蓝莓,该县通过链条延伸、技术升级、模式创新,让特色产业不断增效增值,为村集体经济壮大和村民增收致富注入持久动力。
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从今年9月20日收获稻米开始,虎泉村鱼蟹稻米专业合作社院内就一直忙碌着。如今的加工车间里机器仍旧运转不停,大米真空包装机整日发出“唰唰”声,封装好的稻米袋从两个出口不断“吐”出来,工作人员快速地把机器吐出来的袋子装进包装箱。院子里,一辆约有3米多高的红色大货车刚停在生产车间门口,一名村民便开着车厢里装满稻米袋子的小三轮车“突突”地进了院子。
“以前小作坊加工,大米杂质多、卖不上价;现在有了色选机、真空包装机,好米能卖出好价钱!”虎泉村鱼蟹稻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东红,细数着技术升级给稻米产业带来的变化。10年前,她从鱼米种养起步,如今通过订单生产,合作社已辐射上万农户,30多家企业与其建立合作关系。
特色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种植结构单一的困境,构建起多元化、高效益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刘东红的加工厂里,随着专业色选机的运转,将白粒精准筛选。恒温库可储存几百万斤稻米,保障全年供应;而在黑沟乡石虎子村设施蓝莓产业小区,23个大棚植入5G智能传感器、气象检测仪,实现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病虫害预警等功能,2023年又引入无土基质栽培技术,一棵蓝莓能产五六斤果。
“手机点一点,就能给蓝莓配肥、控温,26℃自动开帘、10℃自动关帘,比人工管理精准多了!”闫世国的操作,让蓝莓种植摆脱了传统经验依赖。得益于昼夜温差和智能管理,这里的蓝莓过年期间一斤能卖100多元,一盆盆栽蓝莓收入在200元左右,每年能给4个投资村集体分红50多万元。
从稻米加工的机械化升级到蓝莓种植的智能化管控,特色产业正成为桓仁强村富民的核心引擎,让传统产业跳出“小打小闹”的局限。
模式创新拓宽增收路径
桓仁的特色产业发展,始终离不开“抱团发展”“多元拓展”的模式创新。刘东红深知“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她与农户签订种养回收合同,组建合作社吸纳68家农户加入,从销售种子化肥到提供加工服务,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链条。加工厂高峰期需用工20名,常用工年收入达六七万元,加班多的月份月薪能破万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这种“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林下产业中同样成效显著。沙尖子镇北沟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君带领村民,在7000亩林地中走出“红松+山野菜+药材”的复合种植之路。村里在6000多亩天然林和1000多亩人工林地间,种了近400亩刺嫩芽,在采伐基地种威灵仙,村民种植苦龙芽等山野菜。村民马玉明家种植40多亩苦龙芽,春天卖菜、秋天卖种子,仅种子一年就能卖10万元左右。为延伸产业链,村里还建了冷库,对山野菜进行速冻包装,并与大学合作研发山野菜即食包装小菜,让“山野味”变成“畅销品”。
在雅河乡董船营村村民武玉华的大棚里,茂密的叶子间可依稀看到红彤彤的草莓果。10月7日开始采摘草莓果,客商天天上门来收,每斤批发价达到65元,截至目前,一天最高销售额达8000多元。“咱村的草莓口感好,因为温差大,中午达到30℃,晚间5℃。草莓口感好的另一个原因是土壤管理得好,我种草莓比侍弄孩子都费心。”60多岁的武玉华和老伴儿经营两个草莓大棚,坚持土壤高温杀菌、施农家肥、人工除草,种出的草莓口感清甜,目前上市半个月,收入十余万元。
雅河乡董船营村通过“规模种植+精细管理”,让草莓成为村民致富的“甜蜜产业”。如今,董船营村和荒甸村共有1800个草莓大棚,形成规模效应,不仅村民不用外出打工,还吸引外村人前来务工,收果时男工时薪20元、女工15元,繁殖种苗时的时薪可达30元,让周边村民共享产业红利。
从合作社抱团到复合种植,从规模发展到精细管理,桓仁县通过模式创新,让特色产业从“单点突破”走向“集群发展”,拓宽了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路径。
筑牢产业发展坚实根基
沙尖子镇北沟村村如其名,是桓仁东部的一个小山村,距县城43公里,村庄坐落在山沟里,山林50559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1亩。
进入冬季,山坡上的刺嫩芽树光溜溜地站在一片七八米高的红松林中间。“我们村根据本村实际,因地制宜种植红松,并发展林下野菜,在天然环境下进行种植、采摘、管理。”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君说。
像北沟村一样,桓仁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根本在于党建引领下的资源整合与政策支撑。该县坚持把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党组织牵头、党员带头,破解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技术、销路等难题。石虎子村的蓝莓产业小区是在有关单位的帮扶下,由4个村联合建设,村党组织牵头协调资金、规划场地,如今不仅让村集体还清了150多万元债务,还能拿出近50万元为村民提供房屋换瓦等福利;北沟村党支部带领村民盘活林地资源,从单一红松种植拓展到多元复合产业,让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党组织还成为技术推广、人才集聚的“桥梁纽带”。刘东红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当地政府组织的农技培训帮她攻克技术难关;武玉华种植草莓的成功经验,通过村党组织的带动,在周边村庄广泛推广,形成规模化种植集群;各村党组织主动对接专家、企业,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市场渠道,让小产业对接大市场。
“我们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立足特色产业优势,从产业链延伸、科技注入、模式创新等方面发力,让村集体经济壮大、群众增收致富。”桓仁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的话,道出了特色产业兴村的核心密码。从稻米的“机械加工”到草莓的“甜蜜收益”,从蓝莓的“智能种植”到山野菜的“林下淘金”,桓仁县以党建为引领,立足县域特色产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动力,不仅让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更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