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践行“两山”理念生动实践—— 沈阳市:倾力抓好林下经济发展 打造绿色富民“聚宝盆”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年来,践行“两山”理念从浙江绵延至全国,成为全民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林草行业作为践行“两山”理念的主力军,既是推进绿富同兴的主战场,也是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全省林草行业持续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不断创新“两山”转化路径,交出绿富同兴的新答卷。从8月15日开始,我们陆续推出各地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沈阳市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践行习近平“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并取得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林菜、林药、林菌、林草、林花、林旅(森林康养旅游)等6种林下经济模式。
沈阳市根据不同地区森林类型、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因素,坚持“以林为本、生态优先”原则,制定印发《沈阳林下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充分借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利契机,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以中药材生态种植培育为核心,依托林药、林菌、林禽、林旅等立体化经营,实现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充分利用林下空间,不断挖掘绿色财富。
为突破林下产品普遍面临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等瓶颈,市自然资源局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积极推行“龙头企业+示范基地+林场+种植大户+农户”产业模式,采取“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示范引领、引入科技合作”等多种务实举措,发展林下经济,千方百计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发展“纯林”向“混交林”转变、由单纯“防沙治沙”向“治沙致富”转变、由单纯“营林”发展向林草“全方位”发展转变。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优势,打造独具沈阳特色的林药产业体系,既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又能为“土特产”赋予生态标签,实现绿富同兴的良性循环。
目前,康平县北三家子乡、张强镇、方家镇种植白芍、赤芍等中药材2500亩,张家窑国有林场发展樟子松嫁接红松1000亩。法库县四家子乡发展沙棘6000亩、红松嫁接红松200亩。辽中区六间房镇和冷子堡镇发展林药北仓术、沙参1500亩。新民市主要发展林药5000亩,林菜刺龙芽5000亩……一副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沈阳市康平县通过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科学治沙之路,实现了沙化土地面积从240万亩缩减至25.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4%提升至24.1%的扩绿壮举,为北方防沙治沙提供了“沈阳样例”。康平县将防沙治沙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构建林下生“金”新模式。
试点示范,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康平县积极探索“林下+”复合经营,林下种植中草药苦参、白薇、当归、苍术等0.6万亩,带动周边近百名百姓就业,实现家门口赚钱增收。在2个国有林场开展试点,实施樟子松嫁接红松1200亩。据了解,与正常生长的红松相比,“樟嫁红”可以5年见果、8到10年结果,亩收益能达到7000元以上。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科尔沁宝贵的沙漠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康平县充分利用沙漠资源,在小城子镇和海洲窝堡乡建成辽宁康平金沙滩国家沙漠公园,总面积2万亩,将沙漠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结合,通过举办如沙漠音乐节、沙漠摄影展等各种活动,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沙漠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公园逐步探索开发沙漠越野、滑沙露营、沙漠徒步等沉浸式体验项目,举办场地越野拉力赛、亲子成长训练营等赛事活动,年吸引游客8万人次,有力带动周边群众增收,实现了“黄沙变黄金”。
沈阳市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实际行动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系统性思维、创新性举措推进康平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坚持治沙与致富、增绿与增收相结合,坚持规划引领,搞好学习培训,突出示范引导,加强项目谋划,积极搭建平台,完善补贴政策,让林下经济的“含绿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真正实现“富”与“美”的结合与双赢。(信息来源:沈阳市自然资源局)